易学专家网

400-123-4567

(李向东)《易经》政治智慧的第三把钥匙

2024-03-29 17:08分类: 易经智慧 阅读:

 

(李向东)《易经》政治智慧的第三把钥匙

微信识别上图右下角程序码,可以收看全部课程噢!

(李向东)《易经》政治智慧的第三把钥匙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周公易经的智慧,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同学们好,今天起我们分四讲来分析理解《易经》政治智慧的第三把钥匙:简化。今天我们先分析简化的第一讲,简化的时空性。

(李向东)《易经》政治智慧的第三把钥匙

《易经》从方法论上确立了大道至简的“简化观”,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气派的实践观和方法论,构建了生生之德,为政制建设和礼乐教化提供了方法论基础。《系辞上·第1章》指出:“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意思就是说天道总是在万物变易中显现周公易经的智慧,地道总是在万物成形中赋能;因为显现所以容易被人认知,由于赋能所以容易被人遵从;容易认知就有更多的人亲近,容易遵从就容易建立功业;亲近的人多就容易长久,能建功立业就容易被推广至大;能够运用易道将事业做久就是贤人的美德,能够运用易道将事业做大,就是贤人应该追求的目标境界。因此掌握了《易》道的变易赋能逻辑,便掌握了天下万物发展的道理,这样就可以成就天下万事万物了。也就是说,处理万事万物,需要从宏观着眼,从微观入手,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从量变到质变的时空扩展的乾生坤成的动静变化过程,自然可以成就道德事功,这就是大道至简的学问,也是工匠精神的源泉。程石权解释“易简”为认为:“易者‘趋时’者也,简者间也,空间也。乾之用因时间而知,坤之用因空间而知。时间,显示创化;空间,万物赋形。”所以易简从创化到万物繁荣,是一个时空展开的过程。这里强调的是,作为宇宙的个体,要实现天道,实现普遍价值,只有众多的个体的参与,才能有整体的利益的实现,这种由个体到整体的逻辑就是大道至简的工具性逻辑,从而为传统的政治制度设计提供了方法论基础,正如前面提到过的,好制度的德性必然体现为对责任的分配和权利的共享。儒家向来强调“与天地参”的个体实践精神,宋明理学强调本体和功夫,以功夫促进本体的实现,这其实就是大道至简逻辑的应用,是一种制度化思维,所以《韩康伯注》指出:“天地之道,不为而善始周公易经的智慧,不劳而善成;故曰:易、简”。

(李向东)《易经》政治智慧的第三把钥匙

儒家认为实现大道至简的最好办法是用道教化民众,《论语·子路》记载(李向东)《易经》政治智慧的第三把钥匙,孔子曾与他的学生讨论过教民问题:“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种庶、富、教的政治社会发展路线一直是儒家十分推崇的。《孟子·尽心上》也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教民思想是中国传统民本论中的重要特质,古代政治思想家大多都认为,政治的最高意义不仅要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也要做思想上的教导者,所谓君师合一,政教合一才是政治寻求的最高目标。宋代的李觏基于《易》和《周礼》的研究,也明确提出教化的政治思维,“本乎天谓之命,在乎人谓之性,非圣人则命不行,非教化则性不成。是以制民之法(李向东)《易经》政治智慧的第三把钥匙,足民之用,而命行矣;导民以学,节民以礼,而性成矣。则是圣人为天之所为也。”体现了鲜明的《易经》推天道明人事的经世济民思维。

(李向东)《易经》政治智慧的第三把钥匙

教化其实是一种制度性的政治思想的传播,这就凸显了制度建设的意义,制度才是最大的简化,老子也主张建立制度,而不是单纯的个人自觉,老子主张“善行无辙迹”,《道德经·十七章》上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认为,圣人式的领导者不强迫百姓做事,也不炫耀自己的恩德,百姓仅仅知道他的存在,而不一定需要理会他的存在。承认自然的秩序高于强制的秩序,顺应自然秩序来治理社会,这才是道家理想中的“无为而治”,是一种大道至简的制度化建设逻辑。制度经济学家都主张制度的作用,制度的关键作用是增进秩序,制度是一套关于行为和事件的模式,而秩序是时空正确打开的结果,错误的打开会带来混乱。所以周公才制礼作乐,强调礼乐教化之用,这就是儒家“礼治”、“仁政”的起源。

(李向东)《易经》政治智慧的第三把钥匙

曾国藩认为:“先王之道所谓修己治人经纬万汇者何归乎?亦曰礼而已矣”,“古之君子之所以尽其心养其性者,不可得尔见,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则一秉于礼。自内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道德;自外者言之,舍礼无所谓政事。故六官经制大备,而以《周礼》名书”,曾国藩特备强调的就是制度建设,而制度的制度化一是加强政制建设,一是加强法制建设。李觏认为:“圣人率其仁义智信之性,会而为礼,礼成而后仁义智信可见矣。仁、义、智、信者,圣人之性也。礼者,圣人之法制也。性畜于内,而法行于外,虽有其性,不以为法,则暖昧而不章”,就是提倡礼的法制化。传统政治思想也是逐渐从礼乐教化的德主刑辅逐渐走向了礼乐刑政并用,最终走向了政制建设的制度化追求。政治哲学探求的善,即好的生活或好的社会,或正当的或好的政治秩序,必须通过现实的“政制”才能得以实现。政制不仅指政府形式,比如民主制、寡头制还是君主制,施特劳斯认为,“政制同时意味着一个社会的生活形式、生活风格、道德品位、社会形式、国家形式、政府形式以及法律精神”,这样的制度化,会赋予一个社会以某种特性,从而变成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从而塑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李向东)《易经》政治智慧的第三把钥匙

这一讲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郑重声明:

上一篇:《周公解梦》:历史的转角,探索那些被岁月雕琢的故事

下一篇:风水堂:比卦众星拱比之卦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易学专家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