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专家网

400-123-4567

易学思想的代表之作——苏东坡的易学家

2023-12-05 09:02分类: 易经注解 阅读:

 

易学思想的代表之作——苏东坡的易学家

易学思想的代表之作——苏东坡的易学家

苏轼(公无1037-1101),号东坡居士,字子瞻。北宋著名诗人,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豪迈奔放,其著名作品有《大江东去》、《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等。几百年来他的诗作深入民间脍炙人口,至今传诵不绝。苏东坡出生于大文墨之家,历史上号称三苏(苏洵、苏辙、苏轼 )三大文豪皆出于其家族中,人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他在哲宗时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

作为一代文豪,在他的一生中,也历经波折,曾被捕入狱,遭受三次贬官到黄州(湖北)、惠州(广东)、琼州(海南)。但也能深悟众连成一片,关心民间疾苦,进行各项兴利除弊的改革创新事业,颇有政绩。

苏轼是大家公认且熟知的一代文豪,历史上,他也是一位享有盛名易学家,《东坡易传》便是其易学思想的代表之作。

苏轼幼时便随师学《易》,深晓《周易》象数理占之道。其父苏洵更是精通《太玄》,晚年欲作《易传》未成,遗命苏轼、苏辙继作此书。其中,苏轼于此书用力最勤,他45岁左右被贬官于黄州时开始撰写《易传》,此后不断修改,直到生命垂危之时才修改完毕,故《东坡易传》虽“苏氏父子兄弟合力为之”而“题曰轼传”。

然而,苏轼去世之后,他的著作遭到蔡京等人劈版禁毁,这本《易传》便被改头换面,以《毗陵易传》(“毗陵”为苏轼去世之地常州别名)悄然印行于世。

易学思想的代表之作——苏东坡的易学家

苏轼像

苏轼自认为那些曾给他带来巨大声名的诗词文赋皆“不足道”,唯有《东坡易传》等几部学术著作才让他感到“此生不虚过”,可以“瞑目无憾”。其中虽有夸大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苏轼的人生思想深受《周易》影响,其诗词文赋也因此而愈加高深玄妙,富有哲理,这在《前赤壁赋》中便可略窥一斑。

苏轼的《前赤壁赋》作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其时他刚刚从“乌台诗案”中死里逃生,被贬黄州。

遭受政治上残酷打击的苏轼,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处朝堂之远苏东坡给易经注解的书,在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他逐渐走出了政治仕途上的阴霾,从而透显出旷达自适的性格。

季秋之时,苏轼与友人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遂写就此文。

易学思想的代表之作——苏东坡的易学家

文中,苏轼针对友人的困惑,从《周易》“变易”与“不易”的双重视角,娓娓道来,开示出作为鲜活生命之存在的人,在面对实然状态下流动不息的时间长河时所当具备的应然之心态。

其言宛如彼时江上徐来之清风,淡淡扑面,耳目一新: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易学思想的代表之作——苏东坡的易学家

他喜研《易经》,尤其处处以《易》理思维融入诗篇中。如《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便是例证。他以自然界阴消阳长、月圆月缺与人生变化巧妙地结合起来思维。这是《易》变的本义。此外,他也是很喜爱佛学,在他的作品中经常提到佛。

易学思想的代表之作——苏东坡的易学家

苏东坡还深研过与《易经》相关的星相学。

据于史书记载,苏东坡对星命之学颇为内行,此有一事可以说明。苏东坡根据韩愈的三星行〉发表意见道:"吾平生遭口语无数,盖生时与韩退之相似。吾命在间,而退之身宫在焉。今谤吾者或云死,或云仙。退之之言,良非虚也。乃知退之磨羯为身宫,仆以磨羯为命宫。平生多得谤誉,殆同病也。"他认为自己所以平生遭人口语诽谤无数,是由于自己出生时辰的星象与韩愈(退之)相似,而平生遭人诽谤方面亦极为相似。于是苏轼感叹韩愈《三星行》之言实在不是虚言。

易学思想的代表之作——苏东坡的易学家

苏东坡的易学著作有《东坡易传》,他的《易》学主要继承王弼的学说,以说义理为主,多兼老子、庄子之学,儒道共宗,并杂以禅学。在易学史上该书亦有一定的影响。又据史书记载苏东坡不仅对《易经》与佛经深有研究,著有多种学说,且对《易经》的术数也极有研究,清袁树珊在《命谱》一书中有详细记载:

(附苏东坡研习《易经》术数的记载)

东坡亦读相人书

东坡诗,坐阅诸公半廊庙,时看黄色起天庭,注不甚详,按王朴太清神鉴,黄色吉凶歌云,黄色天中列土分,圆光重大拜公卿,坡盖用太清神鉴语耳。

[笔者注]这段文字是苏东坡研究学习《易经》术数的历史记述:根据古人相术书,认为"头为君,额为臣",因而额上具有:"分一面之贵贱,辨三辅之荣辱"的特征。"明君离不开贤臣的辅佐"因此乾庭的大臣如果额上的天庭位置(天庭在额上天中的下面,两眉之间的印堂之上)出现黄色光泽时苏东坡给易经注解的书,有机会为卿为相。

东坡赠相者程杰诗

东坡自谪海南归,人有问迁谪之苦者,坡云,上是骨相所招。少时入京师,相者云,一双学士眼,半个配军头,异日文章显,当知名,然有迁谪不测之祸,坡又赠善相者程杰诗云,火色上腾虽有数,急流勇退岂无人,亦似相其不寿。

而欲以早休当之,故又曰,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然坡公生平居官,起而复踬,未得遂急流通退之愿,而卒于毗陵,年仅六十有六,未尝一日享林下之乐,相者之言悉验(坚瓠八集)

[笔者注]上段文字记述的是苏东坡年青初入京城时,善〈易经〉术数的人,曾经给他作人生预测,论定他一定会文章显名,因为,他眼神中有学者的气质,但头上有充军贬职的印迹,因此一定要遭流放边地之祸。当时苏东坡认为自己可以提前退休,免遭贬职之苦,即是文中说的急流勇退。但苏东坡最后还是遭三次贬谪。并在任内的常州去世。

文人王勃的《易经》才华

读过《滕王阁序》的人都惊叹唐代少年王勃那闻明天下的惊世才华。喜爱他的聪颖,赞扬他的智慧。他留下的名句"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至今仍脍炙人口。但很少人知道,他的《易经》的功底也很深厚的,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诗句,文辞中含有很深的《易》理。他对 《易经。从小就有浓厚的兴趣,曾潜心研《易》,并撰写过《周易发挥》五卷。

易学思想的代表之作——苏东坡的易学家

王勃是唐初著名的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据传说他7岁就能写文章。尤其喜欢研《易》。14岁时,有人推荐,当殿对策,授任为朝散郎(官名)。随后,作沛王府修撰(写作与编纂的官)。他的文学写作水平很高,加之年轻气傲,为同僚嫉妒。当时他为沛王作了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高宗(李治)看了,认为放肆,把他赶出王府,削去官职。后来只能任地方长官的虢州参军。连他的父亲原任司功雍州参军的官职,也受到影响,被贬到南方做县令。由于多次波折,他更潜心研《易》,从《易经》中,他才真正感悟到天地间的许多人生规律,也从而使他的文学才华更加丰富多彩,处世更加成熟。这从他的诗词文章中充分体现出来,他的名作《滕王阁序》中描述自然景物与人生际遇浑然一体,简直就是〈易经〉中的天、地、人三者交融一理,通过文学语汇水乳交融,淋漓尽致发挥出来;"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天地",一下子把台阁的壮丽景观勾画尽致。"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一幅深秋时湖岸傍晚的自然风光尽收眼底。

然而,就在他尽情酣醉于天地风光之际,笔锋委婉地一转,突然感慨天地间的人生际遇"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宜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在这里,诗人王勃借题发挥易道思维,《易经说卦传》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王勃则说:"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易经》认为宇宙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无论日月都在盈虚消长。"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则通过对天地自然的描述,阐发出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变《易》关系:"觉宇宙之无穷,识盈虚之有数"、"君子安贫,达人知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一直流传至今。

文学家欧阳修论《易传》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江西吉水人。他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著述很多,文学价值很高。名作《朋党论》、《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影响很大,在他的文学巨著里,《易》理潜化其中。只要细心研读他的著作,便知他的《易经》水准,很多高深的。《易经》知识在他的作品里,如淅淅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特别是《秋声赋》一文,若无易学知识之人,很难读懂其含义。

欧阳修为人正直,不谓权贵。他在朝廷中一贯支持范仲淹等改革弊政、但履遭打击,曾三次被贬。当时宋朝对外采取妥协,每年要进贡西夏大批白银、茶叶、布匹,不断削弱国防力量。欧阳修当时任谏官,他以《易》理的变革思维观,不断提出改革弊政、加强国防力量的主张。但却不被采纳而遭贬官。

他在《秋声赋》一文中,通过自然界变化规律,以秋声发端,描写天地肃杀的秋气,从而描绘出一幅悲秋的图景。运用他的《易经》思维感观,意在说明国家与朝廷处于阳气(君子的正气)下降,阴气(小人的邪气)弥漫上空时期。国家朝廷的人事忧劳和挫伤就像秋风摧残草木。他通过多层次的渲染和生动的比喻把无形的"秋"描述得有声有色,有姿有态,形象生动,变化万端:

"闻有声自西南来着,悚然而听之","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点出秋声的发端。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苏东坡给易经注解的书,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洌,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描述悲秋的图景。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万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伐贼,亦何恨乎秋声!"--有情的人类和无情的草木在自然规律面前应有所区别,劝人不要过于忧劳,摧残自己。要顺应自然的规律,以坦荡的胸襟不过分计较秋声(指阴气和小人)的伤害。

全篇以阳气喻比明君贤臣,以阴气喻为小人、奸道。因秋属金,在兑方按洛书四维定季节,西南为立秋。所以秋季是阴气发端上升,摧逐阳气的季节。

最后以《易经》中的天地自然规律。论述秋声(阴气)原本是天地间的变化所至。虽然可怕、可畏,但人们不必"恨乎秋声"!

欧阳修在易学上着有《易童子问》,他讨论了《易传》的作者问题,认为除《彖》、《象》二传为孔子所作外,其它皆非孔圣人之作。其说易学史上影响很大。

YSYD

在宋代,文人士大夫极为重视儒家经学。尤其是以《周易》为中心的易学,几乎是所有文人士大夫的必备功课。

关于北宋易学的著述,就有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邵雍的《皇极经世》、张载的《横渠易说》、程颐的《伊川易传》等。

这些著述不仅代表了宋代易学的发展,同时也是宋代理学产生的基础。在这种文化背景中,苏轼也不例外,在其晚年也撰有易学著作——《东坡易传》。

易学思想的代表之作——苏东坡的易学家

苏轼在易学方面的成就,与其父苏洵的易学著述有些渊源。苏洵与苏轼都有《易论》的同名文章存世,此外,苏轼还撰有一篇《易解》。

据苏轼《陈太初尸解》自述:「吾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也就是说,苏轼的易学启蒙从学于道家,并且熟知易学占ト,曾以「铁观道人」自居。不过等苏轼再次深究易学,则是他四十五岁以后的事情了。

易学思想的代表之作——苏东坡的易学家

△苏轼画像·出自《历代帝王圣贤名臣大儒遗像》

苏轼在《上丞相书》中有言:「幽居默处,而观万物之变;尽其自然之理,而断之于中。」

从其言辞中可知,苏轼对于易学的理解扎根于他的人生体验。不过苏轼萌发撰述《易传》之心,则是从命于父亲苏洵的遗志。

苏洵晚年,欲著《易传》不成而亡。在死前,苏洵希望苏轼、苏辙二子完成他的未成之愿。

易学思想的代表之作——苏东坡的易学家

及此,元丰三年(1080 年),苏轼在被贬谪于黄州之际,尊先父遗命,开始着手《易传》的著述。直至苏轼的生命也将走到尽头他仍倾心于《易传》的修撰。

在苏轼死后,其撰写的《易传》在刊刻出版时出现了波折。

据南宋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所述:「其书初遭元祐党禁,不敢显题轼名,原称『毘陵先生』,以轼终于常州故也。」说的就是,由于党禁之势大,《易传》在最初刊刻时,不敢题苏轼之名。所以《东坡易传》在成书之初,是以《毘陵易传》之名流传的。

到了南宋易学思想的代表之作——苏东坡的易学家,《东坡易传》仍然隐而不显,原因就在于当时的理学大家朱熹。

易学思想的代表之作——苏东坡的易学家

朱熹深研易学,著有《周易本义》。朱熹不喜苏轼所著的《东坡易传》,他认为《东坡易传》有三个缺陷:

其一,议论粗疏,不够学术上的严谨;

其二,苏轼不谙数学,没有阐释易学的术数之理;

其三,苏轼在阐释易理的文字中,时而夹杂着禅宗之说。

朱熹的看法直接影响了《东坡易传》在后世的传播。

易学思想的代表之作——苏东坡的易学家

直至明代,宋代理学的风气渐歇,《东坡易传》才再次受到后人的重视,学人纷纷为这本书作序,重新刊刻。

清代学士纪晓岚易学思想的代表之作——苏东坡的易学家,收集了明代各种版本,经一番整理后,将《东坡易传》收入到《四库全书》当中。

易学思想的代表之作——苏东坡的易学家

纪晓岚作文赞《东坡易传》云:「轼之说,多切人事,其文辞博辨,足资启发,又可一概屏弃耶?」算是为《东坡易传》正名了。

郑重声明:

上一篇:苏轼还是一位易学家,你知道几个?

下一篇:汉简《周易》也残缺,有卦辞爻辞一百七十多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易学专家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