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专家网

400-123-4567

风水堂:故通孔子言求《易经》之道理可获得的功效

2023-04-09 15:02分类: 易经注解 阅读:

 

风水堂:故通孔子言求《易经》之道理可获得的功效

【经文】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白话解释】

孔子学习《易经》孔子为易经写了注解叫什么,即使到晚年仍孜孜不倦,并阐述了序卦传、彖传、系辞传、象传、说卦传、文言等。由于勤学易经,以致于把编书简的牛皮绳都弄断了三次。本章孔子还说:假若上天让我再多活几年岁数,或者五年或者十年,这样的话,我对易学的研究,能通达卦象及言辞所阐述之义理,如此就不会犯大的过失。因为《易经》之道,能审时局势、通达权变,不拘常格,且知宇宙人生吉凶祸福的真理,可以坚守做人的岗位,立身于正道。故通易学,可以无大过。

【章旨】

此章孔子言求《易经》之道理可获得的功效。

本章重点

一、「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诸家注解纷乱,到底怎么解

「加我数年」的加,《史记》说是「借」的意思,即借我几年,或是加给我几年,一听就是孔子晚年的感慨。「五十以学易」,皇侃疏说,孔子此时已经年四十五、四十六岁,所以说加我数年,让我五十岁来学《易经》,其实不然,孔子极为好学,渴望读经学,如何会在四十五、六岁时才请老天爷再给几年,让我五十岁再来学《易经》。故应该是孔子拜托老天爷再给几年吧,让孔子能一一摸透里面的含义,完整的解卦,以垂训后世。

《孔子世家》说本章的「五十」是讲晚年,但孔子的晚年是七十几岁,哪里是五十岁呢?如果五十岁才学《易经》,又如何能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呢?「三十而立」就是见地的确立,懂得断恶修善、趋吉避凶之道,这要从《易经》中来通达这些道理。

朱子以为经文的「五十」是错的,应该要改成「加我数年,足以学易」,此有改经之过。而《易经系辞传》说是用五十根蓍草来学《易经》,这也难圆其说,五十根蓍草算卦,半小时就能学会,何必要加数年。

李炳南教授看了这么多家注解都不满意大六壬,他觉得本章的意义要在句读上讲究,在五跟十之间加逗号,变成「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就是加五年,或十年风水堂:故通孔子言求《易经》之道理可获得的功效,可以学易,这就跟《史记.孔子世家》配起来了。程树德《论语集释》所引的龚元玠《十三经客难》,也是这样分,李炳南教授说非常高兴与这一家看法相同。

二、孔子对《易经》的喜爱与贡献

读《易经》不容易风水堂:故通孔子言求《易经》之道理可获得的功效,里面含藏世间现象、吉凶祸福、趋吉避凶之道,孔子喜读《易经》,韦编三绝,把编《易经》的熟牛皮绳子读断三次,可见其用功之深。

孔子还写了辅助《易经》的十种批注,叫作《十翼》,包括解易卦决定要义的〈彖传〉、解卦象的〈象传〉、解易经大意的〈系辞传〉,还有〈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及〈文言传〉等文篇,统计为十篇。孔子爱好《易经》,并不是爱好算命之学,算命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小作用,孔子用《易经》来反省、改正自己的过失,叫作「可以无大过」。

《易经》是没有体性的,完全看缘起、看场合、看时机因缘。卦象当中错综复杂,极其麻烦,要从多面相、多角度来看,知识背景够多孔子为易经写了注解叫什么,经验阅历够广,看事情就愈精准,犯的过失就愈少,唯有远离过失,才真能趋吉避凶。而孔子不只学《易经》,还传承《易经》,像商瞿、子夏,都是孔子的传承。

《论语讲要》原文

孔子何年学易,诸注纷纭难考。史记孔子世家谓在晚年。皇疏谓孔子尔时年已四十五六,故云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邢疏谓加数年方至五十,指四十七时。依世家晚年言,则五十学易不可解。依皇邢二疏,则在五十之前未学易,然又何能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哉。朱子以为五十是卒字之误,改为「卒以学易。」但竹氏会笺云,说文五从二从又,卒从衣从十,无论以今文古文观之,五与衣字形皆不相近,未可谓相似而误矣。俞樾群经平议,疑五十为吾字之误,盖吾字漫漶,仅存其上半,则成五字,后人又加十字以补之。惠栋论语古义据王肃诗传云,古五字为七,乃改五十为七十。此皆妄改经文,不可取法。又有据易系辞传大衍之数五十,谓非以五十之年学易,是以五十之理数学易,亦难圆说。

窃以经文难明,或在句读。若以五字为一读孔子为易经写了注解叫什么,十字又为一读,以为加我数年之补充语。以所加者或五年,或十年,以是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不限在五十之年学易,章句乃明。然犹不敢自以为是。后得程树德论语集释,所引龚元玠十三经客难,正作如是句读。欣见古人有此说,遂从之。

易之为书,广大悉备,以言学道,要在始于悔过,终于无过。人不学易,虽有过而不知。孔子志于道,读易韦编三绝,至老犹曰加年以学,且不自无过,故曰可以无大过。夫有过不自无,故能至于无,此圣人所以为圣人也。

郑重声明:

上一篇:关键词:三皇五帝、周公、中庸、宰相、隐士、易经

下一篇:不讲风水,你有本事把你的房子建去墓地?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易学专家网
返回顶部